“山川异域,风月同天”,在汉语言文化圈,东亚不少国家也有“中秋节”,不过若你以为各国都只是 “赏月吃月饼”,那可就错了!这一源自中国的传统节日,早已在不同国度的土壤里生根发芽,长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模样速盈所,今天就带大家解锁韩国、越南、日本这三个国家 “不一样的中秋打开方式”。
韩国韩国称中秋节为“秋夕”,是全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甚至被称为“韩国感恩节”,也会放1星期左右的长假,每逢农历八月十五,全国上演堪比中国春运的“民族大迁移”,数百万人口流动只为返乡团聚。
韩国中秋节的核心在于祭祖与扫墓,并通过家庭团聚庆祝丰收。秋夕的核心是“茶礼”祭祖仪式:家族长子率众人打开家门恭迎祖先,在祭桌上按严格规制摆放新谷、水果酒、松饼(半月形米粉糕)和芋头汤,全家行叩礼后聆听祖先事迹,随后全家共饮祭酒、分食祭品,称为 “饮福”。祭祀结束后,人们前往祖坟除草、添土,称为 “上山”,寓意铭记祖先恩德,这种延续千年的仪式被视为“家族精神的DNA传承”。
展开剩余74%秋夕的美食以 松饼(송편) 为代表,这种用糯米粉、绿茶粉包裹豆沙或栗子馅的大饺子形状的糕点,象征团圆与丰饶。制作松饼是家族女性协作的传统,俗语 “做得好松饼,嫁得好人家” 体现了其文化意义。夜晚,人们会外出赏月,传说能在月亮上看到月兔捣松饼的身影。这个习俗和中国非常相似。
越南越南中秋节堪称“孩子们的狂欢节”,以儿童为中心,既是丰收庆典,也是父母补偿农忙时对孩子关爱的节日。
节日核心是提灯游行与破宴(Trà đá)活动,从农历八月初开始,越南城乡的孩子们就提着动物造型的纸灯奔跑速盈所,唱着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提灯赏月乐无边”的传统歌谣。一些城市会举办盛大游街,舞龙舞狮队与数百名学生组成的灯笼方阵穿过主要街道,土地公扮演者逐户驱邪纳福。
与东亚邻国不同,越南中秋几乎没有祭祖传统,夜晚,全家围坐赏月,孩子们聆听 “阿贵” 的传说 —— 一位治病救人的仙人飞天成仙,百姓为纪念他悬挂灯笼,由此演变为中秋节的灯笼习俗。
日本日本中秋节称为 “十五夜” 或 “芋名月”,以赏月和感恩自然为主题,习俗融合了神道教与佛教元素。节日当天,人们在庭院或阳台用芒草装饰供桌,摆放月见团子(糯米制成的白色团子,堆成金字塔形)、芋头、栗子等秋季作物,感谢丰收。
部分地区保留 “偷供品” 的传统:孩子们趁主人不备拿走供品,被认为是月神的祝福,主人反而感到吉利。
和其他国家不同,日本中秋节不放假,上班族常提着便利店购买的月见团子赶回家,在加班间隙抬头望一眼月亮,这种“碎片式庆祝”反而让月见团子成为文化符号——无馅白团象征“月亮的纯粹”,搭配的芒草则保留着“驱魔辟邪”的古老信仰。
日本的赏月传说围绕 “月兔捣麻糬” 展开,因此玉兔造型的糕点和装饰广受欢迎。除八月十五外,农历九月十三日的 “十三夜”(豆名月)也是赏月日,供品以豆子、栗子为主,庆丰收的色彩更浓。现代日本的庆祝方式更加多元:神社举办赏月茶会,城市公园设置大型灯笼装置,商场推出限定口味的月见团子(如抹茶、草莓馅),但家庭团聚、亲近自然的核心始终未变。
——老井说——中国、韩国、日本、越南不同的中秋民俗活动,共同构成了东亚文化圈对 “中秋” 的多元诠释速盈所,这些差异背后是东亚农耕文明对“收获”与“团圆”的共同诠释,跨越国界,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情感桥梁。
我是市井觅食记,与世界交手多年,依然光彩依旧,兴致盎然!每日更新社会新闻,分享市井生活和美食,关注我,不迷路。发布于:河南省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